看完这一篇,法律人也能做「产品经理」了

2017-12-08 09:59:26 admin 76

 阿来律师 


苏杰写过一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传达的理念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发现生活中的不完善,进而求得更好的解决方案,这个时候,你也就是产品经理了。

chanpinjingli.gif

产品经理在最近几年已经成为互联网领域最热的词汇之一,以至于马化腾、雷军、周鸿祎等一众互联网大佬纷纷以产品经理自居,在他们眼中,这可是比创始人、CEO更荣耀的title。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原因有二:


  1. 网络时代,信息借助网络的链式传播特性扩散非常之快,好的产品凭借口碑就可以快速打开市场,即所谓的自带流量,这使得人们更愿意把时间投入到产品本身的打磨上来,最典型的例如电影《阿凡达》以及最近上映的《摔跤吧,爸爸》都是在没有什么宣传的情况下,仅凭口碑获得了超高票房。

  2. 互联网可以让生产商和用户直接面对面互动,产品从最初设计到后期的迭代都可以在用户的参与之下完成,这保障了产品在后期推向市场的时候具有极高的可用度和成熟度。喜临门床垫的老板曾说起过,一个用户在他们的天猫店留言,说自己喜欢睡硬床,老公喜欢软床,所以问有没有一边硬一边软的床垫。喜临门初步调研之后发现这个需求很有代表性,用了一个礼拜就研发出产品,迅速成为双十一爆款。


事实上,法律行业也具有极强的产品属性,因为法律本身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存在的。


  • 立法者要输出的产品是科学的法律制度,让公众做到有良法可依;

  • 法官要输出的是精品判例,定纷止争的同时,给更多潜在争议提供参照;

  • 律师要输出的是解决方案,借助对法律的熟悉和运用,满足当事人的法律需求。



在以上几种典型法律人的工作中,都存在着大量已知或未知的需求、痛点,有待于我们运用产品经理的思维更科学地加以解决。



先看立法


在当前的立法工作中,一个最大的痛点就是如何解决立法速度太慢导致的跟不上网络快速发展的问题。这个痛点需求中,产品经理是立法者,公众是用户,当立法者识别出这样一个痛点之后,就应该围绕其设计系统的解决方案,例如:


  • 精简立法程序

  • 制作立法标准、指引

  • 在现有立法中查重和去除冗余

  • 将细节规定下方给国家标准、司法解释等

  • 赋予法官在新型案件中更大的自由裁量空间

  • 吸纳更广泛公众参与立法及修订


这些都是构成一个产品雏形的维度,接下来就要迅速找几个立法机会进行测试——内测,根据测试数据发现哪些维度更有效、成本更低、会出现哪些副作用,以便及时调整,然后再做更大规模测试——试运行,直至这些措施整体上变得成熟可用,即可全面推广了——正式上线。当然,上线之后还要继续收集反馈数据,不断根据情况变化进行调整——“迭代”。



再看司法


如果把法官看成产品经理,那么他的用户就是他所判案件的当事人,以及更多有类似纠纷的群体。这些用户的一个痛点需求就在于自己的纠纷能否快速、低成本且公正地得到解决。围绕这一需求,可能实现的维度包括:


  • 线上开庭取代线下实地开庭

  • 诉讼文书线上化

  • 人工智能辅助撰写判决书

  • 协同多方力量保障执行迅速到位

  • 庭审直播


这些举措依然是遵从雏形——内测——公测——试运行——正式上线——迭代优化的逻辑,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司法审判产品。



最后说律师


律师在法律人中属于较为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面对的用户、需求都更加复杂和个性化,跟立法和司法这种带有公共服务属性的行业相比,律师服务则更多的偏重商业属性,更多地处于自由市场环境中,因此律师更应该把产品经理思维贯穿到法律服务始终


举垦丁律师自己的例子,我们锁定的是网络法领域,在这个领域里,离开产品经理简直寸步难行。


首先,网络法领域没有成熟服务产品,传统的离婚律师、刑辩律师等,该做什么都已经有成熟的模式了,但网络法却需要用产品经理的眼睛和嗅觉去发掘出这样的市场需求和痛点出来。


比如我们开发的《网络平台合规》法律产品,针对的是有一定用户体量的第三方网络平台,这些平台上的信息都是用户上传的,常出现侵权的情形(假货、盗版等),平台必须确保自身免受牵累,当识别出这样一个普遍性的痛点的时候,我们便着手打造出一系列标准动作,使得平台一旦完成这些步骤,就可以进入法定的“避风港”保护之下,避免承担侵权责任了。


这个产品实施到几个平台之后,我们没有停下来,而是在后续的判例中不断跟进法官的审判动向,当我们注意到法院判决平台因对侵权行为采取措施不力而败诉的案例,就立即更新了产品,在其中加入更多针对性的处置措施;当我们注意到不少权利人和卖家对于平台“避风港”也有需求的时候,又迅速站在他们的角度增加了平台投诉和申诉的产品模块,这就是所谓的“快速迭代”。


采用这样的理念,我们陆续发现了八个互联网领域客户的痛点需求,并形成针对性的产品,然后不断迭代适应,使得客户遇到此类问题,可以快速寻求有效支持,把我们视同“良医”和“知己”。



套路总结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产品经理思维运用在律师(其他法律人参考)的日常工作中遵循怎样的方法论,也就是套路:


1. 找出应用场景


人是活在场景中的,不同场景下的角色和关系都会发生变化,法律人切忌不分场景胡乱提供服务,例如在互联网公司融资的场景下,你去谈什么劳动人事管理、财富传承都是没意义的;同样,在离婚的场景下,你去谈公司治理,恐怕人家也听不进去。


找出应用场景的实质,就在于看清楚你的客户处在什么样的环境,担任什么样的角色,跟其他人产生怎样的关系,如此,你才能借助法律专业帮助他在这个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

2.挖掘痛点需求


了解了客户所在的场景,接下来是找出他在这个场景中最关注的、最核心的诉求所在——痛点。


很多时候,我们错把“痒点”当成“痛点”,导致客户不满意或者不接受。例如客户想快速恢复被关闭的网店,那律师就不应该一味的鼓动客户去诉讼,而是协助向平台申诉或者跟对方谈判;如果客户的痛点在拿到孩子的抚养权,律师就不应该在财产上锱铢必较;如果客户的痛点是让法院在判决中对新业务模式做出认可,律师就不应该把诉讼重点放在那些程序性的问题上,否则即便胜诉了,也没什么价值。


痛点需求是法律产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找错了,后面的产品就成了“驴唇不对马嘴”的样子货,口碑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那痛点去哪里找呢?在这方面,我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听到客户的问题,应该像鲨鱼闻见血腥一样兴奋”,借此表达服务客户过程中一定要多听,多想,痛点就藏在客户的问题当中。


3. 从用户体验角度定义产品雏形


有了痛点,就可以围绕它设计产品了,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从用户体验出发,这一点恐怕是律师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我们很容易想当然的按照自己的思路和逻辑提供服务,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他们使用这些服务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例如,针对客户的问题,律师总喜欢说一堆专业名词,好像不这样就体现不出专业水平,我们垦丁的很多用户都是互联网公司,他们对此非常反感,他们需要自己能够快速理解的法律意见,以便迅速决策,调动相关资源,所以我们团队无论是口头咨询还是书面建议(法律意见除外),都尽可能短平快、稳准狠,为的就是提升用户体验。


在用户体验方面,建议大家多去看看法律电商平台的做法,他们是如何设计自己的产品流程,使得完全陌生的用户可以产生信赖和交易的,一定是在体验上花了心思。


4.反复迭代更新


做出产品,就必须更新,因为法律环境在变,客户需求在变,产品当然也跟着变。


这需要律师不能服务完客户就回家睡大觉,而是随时将新的知识、经验沉淀下来,然后补充到相应的产品中去,在一个项目进行完之后,还应该系统的复盘一遍,项目律师充分讨论之前产品所暴露出的问题,然后更新一遍。在这方面,垦丁的八个场景化的法律产品,都经历了多次更新,每次重大更新,我们会像软件更新一样写更新日志。


事实上,服务一个客户,从他那里获取律师费,这只是开始而非结束,更重要的是从客户那里获得的知识沉淀,有了这些才有更多产品和客户。


5. 内容输出寻求二次转化


之前我们提到,好的产品自带传播属性,但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任不管,如果有意识地进行推广,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有了好的法律产品,该如何推广呢,我想到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内容输出,把你产品中所有可以转化成优质内容的知识点,全部用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图、文、声、像做成内容,传播出去,让潜在用户看到你们的积累和经验,自然信任也就容易建立起来,二次转化的概率也就高起来了。


细心的读者,一定也注意到我的这篇文章里也几次提到我们垦丁律师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在做内容输出,让大家了解我们,当然,前提是这些经验是真实的,大家在收获了经验的同时,也对你留下个好印象甚至成为你的客户,岂不是两全其美。


如果你觉得看过本文有收获,顺手点个赞或转发吧,看的人一多,阿来律师码字才更有动力。



垦丁:我们只专注网络法!


电话咨询
项目案例
服务范围
QQ客服